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59 lines (491 loc) · 23.9 KB

READ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59 lines (491 loc) · 23.9 KB

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在线借书平台小程序使用 Taro 重构后的版本,仅包含三个示例页面,非常简单。面向人群主要是 Taro/React/Redux 的初学者,目的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实践项目,帮助理解 Taro 与 Redux 的配合方式与 Taro 的基本使用。本项目还提供了一个快速搭建本地 mock 服务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也是刚接触 Taro/React,所以只是分享一些开发经验,绕开一些小坑。如果觉得不错的话,请点右上角“⭐️Star”支持一下我,谢谢!如果有问题,欢迎提 issue;如果有任何改进,也欢迎 PR。

扫码体验:
code

技术栈

Taro + Taro UI + Redux + Webpack + ES6 + Mock

项目截图

UI

目录

运行项目

本项目在以下环境中编译通过:taro v1.2.20、nodejs v8.11.2、微信开发者工具最新版。

首先需要安装必要的环境:

# 安装 nvm,已经安装请忽略
curl -o-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nvm-sh/nvm/v0.38.0/install.sh | bash

# 安装 nodejs v8.11.2
nvm install v8.11.2

# 切换 node 版本
nvm use v8.11.2

# 检查 node 版本
node --version

## 安装 taro
npm install -g @tarojs/[email protected]

克隆项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imageslr/taro-library.git
cd taro-library

启动小程序:

# 安装依赖
npm install // 或者 yarn

# 编译小程序
npm run dev:weapp

启动 mock 服务 (新建一个终端,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

cd simplest-mock-server
npm install
gulp mock

之后在微信开发者工具中导入项目,即可预览。

开始学习

Taro 简介

Taro 是一个遵循 React 语法规范的多端开发解决方案。最近想学习 React,于是就想到使用 Taro 重构很早之前开发的在线借书平台小程序。虽然 Taro 上手有一定难度,但是其 React 框架比小程序原生更为灵活与规范,给我带来了非凡的开发体验。

在正式开始之前,您必须对 Taro 框架、 React 语法与小程序框架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我建议您阅读以下文档,会更容易上手:

  • Taro 官方文档:必读,开发时也会随时查阅
  • Taro UI 官方文档:推荐,本项目使用 Taro UI 作为 UI 组件库
  • React 官方文档:必读,掌握 React 语法的必经之路,读完 MAIN CONCEPTS 部分就差不多了。对应的中文文档在这里,与英文版略有区别
  • Redux 文档:推荐,Redux 是最经常与 React 搭配使用的状态管理库。不过这个文档过于详实,读起来比较费劲,推荐你掌握 Redux 三大概念(Action、Reducer、Store)后直接在实践中体会 Redux 的原理与作用
  • React.js 小书:推荐,一步步从零构建 React 与 Redux,非常好的入门教程
  • Mock.js 文档:推荐,速查模拟数据占位符与模板

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VS Code
代码规范:Prettier 插件 + ES Lint 插件

VS Code 对 JSX 与 TypeScript 有天然的支持,使用 VS Code 开发 Taro,不需要配置任何插件就能实现 Taro 组件的自动 import 与 props 提示,非常方便。

代码格式化插件我选择 Prettier,它屏蔽了很多配置项,强制遵循约定的规范。与之类似的格式化插件还有 Beautify,不过我更喜欢 Prettier 对 JSX 属性强制自动换行的风格。

ES Lint 是 JavaScript 与 JSX 的静态检测工具,安装 ES Lint 插件后在代码编写阶段就可以检测到不易发现的错误(如为常量赋值、变量未使用、变量未定义等等)。Taro 已经定义了一套 ES Lint 规则集,使用 taro-cli 生成的 Taro 项目基本不需要再作额外配置。

样式规范

CSS 预处理器

Taro UI 定义了很多变量可复用的 mixins。为了与 Taro UI 样式风格保持一致,本项目采用 Taro UI 所使用的 Sass 作为 CSS 预处理器。

布局

优先使用 Flex 布局。学习 Flex 布局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

Taro UI 封装了一些常用的 Flex 样式类,包括:

  • 1~12 的栅格化长度类at-col-1at-col-2
  • 栅格化偏移类at-col__offset-1
  • flex属性:超出换行at-row--wrap,宽度根据内容撑开at-col--auto
  • 对齐方式、排列方式

不过 Taro UI 并没有为flex: none;提供样式类。

BEM 命名规范

关于 BEM,网上有很多的教程,就不再细说了。Block__Element--Modifier的命名方式在 Sass 中很容易描述:

.block {
  //...
  &__element {
    //...
    &--modifier {
      //...
    }
  }
}

组件样式

对于/components目录下的可复用组件,使用my作为命名空间,避免被全局样式污染,比如my-panelmy-search-bar等。

组件可以使用externalClasses定义若干个外部样式类,或者开启options.addGlobalClass以使用全局样式。见Taro 文档 - 组件的外部样式和全局样式

如果希望能够在组件的props中直接传递className或者style,比如这样:

// index.jsx
<MyComponent className='custom-class' style={/* ... */}>

Taro 默认并不支持这一写法。我们可以将classNamecustomStyle作为组件的props,然后在render()中手动将这两个props添加到根元素上:

// my-component.jsx
export default My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static options = {
    addGlobalClass: true
  }

  static defaultProps = {
    className: '',
    customStyle: {}
  }

  render () {
    const { className, customStyle } = this.props
    return <View
      className={'my-class ' + className}
      style={customStyle}
    >
      组件内容
    </View>
  }
}

尺寸单位

Taro 文档 - 设计稿及尺寸单位

Taro 的尺寸单位是px,默认的尺寸稿是 iPhone 6 750px。Taro 会 1:1 地将px转为小程序的rpx。而在小程序中,pxrpx是 1:2 的关系。如果希望字体采用浏览器的默认大小14px,那么应该这么写:

  • Taro:28px
  • Taro:14PX
  • Taro JSX 行内样式:Taro.pxTransform(14)
  • 小程序原生:28rpx

Taro 会将有大写字母的PxPX忽略,但是 VS Code 在使用 Prettier 插件时会自动将PxPX转为px。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

  • 换用 Beautify 插件
  • 在包含大写字母的属性的前一行添加/* prettier-ignore */
    /* prettier-ignore */
    $input-padding: 25PX;

项目初始化

$ taro init taro-library
> ...
> ? 请输入项目介绍! Taro图书小程序
> ? 是否需要使用 TypeScript ? No
> ? 请选择 CSS 预处理器(Sass/Less/Stylus) Sass
> ? 请选择模板 Redux 模板
>
> ✔ 创建项目: taro-library

安装项目依赖:

$ npm install taro-ui --save

引入 Redux

Redux 文件设置

在初始化的时候,我们选择了 Redux 模板。打开文件夹,可以看到 Taro 创建了一个示例页面,redux 相关的文件夹为:

├── actions
│   └── counter.js
├── constants
│   └── counter.js
├── reducers
│   ├── counter.js
│   └── index.js
└── store
    └── index.js

这种方式是按照 Redux 的组成部分来划分的,/constantsaction-type字符串的声明文件,不同文件夹中的同名文件对应同一份数据。

另一种划分方式是将同一份数据的所有文件组合在同一个文件夹里:

└── store
    ├── counter
    │   ├── action-type.js // 对应/constants/counter.js
    │   ├── action.js // 对应/actions/counter.js
    │   └── reducer.js // 对应/reducers/counter.js
    ├── home
    │   ├── action-type.js
    │   ├── action.js
    │   └── reducer.js
    ├── index.js // 对应/store/index.js
    └── rootReducer.js // 对应/reducer/index.js

本项目采用第二种方式管理 Redux 数据。Taro 生成的 Redux 模板中已经添加了redux-logger中间件实现日志打印功能。

代码见 dev-redux-init 分支

connect 方法

推荐先阅读 Redux 文档

使用 Redux 之后,我们可以将数据存储在store中,通过action操作数据。那么怎么在组件中访问与操作数据呢?react-redux提供了connect方法,允许我们将store中的数据与action作为props绑定到组件上。

从原理上来讲,connect方法返回的是一个高阶组件。这个高阶组件会对原组件进行包装,然后返回新的组件。不过我们这里不讲connect的细节,只讲它的使用方法。有关connect方法与 Redux 的原理,推荐阅读 React.js 小书

参数

connect接收四个参数,分别是mapStateToPropsmapDispatchToPropsmergePropsoptions。本项目只用到了前两个参数。

mapStateToProps

mapStateToProps是一个函数,它将store中的数据映射到组件的props上。mapStateToProps接收两个参数:stateownProps。第一个参数就是 Redux 的store,第二个数据是组件自己的props

举个例子:

const mapStateToProps = (state) => {
  return {
    count: state.count
  }
}

这段代码的功能是将store中的count属性的值,映射到组件的 this.props.count 上。当我们访问this.props.count时,输出的就是store.count的值。当store.count值变化时,组件也会同步更新。

我们还可以使用 ES6 的对象解构赋值、属性简写和箭头函数等语法,进一步简化上面的代码:

const mapStateToProps = ({ count }) => ({
  count
});

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组件自身的props作一些条件判断,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第二个参数。

mapDispatch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也是一个函数,它接收两个参数:dispatchownProps。第一个参数就是 Redux 的dispatch方法,第二个数据是组件自己的props。它的功能是将action作为props绑定到组件上。

举个例子:

import { add, minus, asyncAdd } from "@store/counter/action";

const mapDispatchToProps = (dispatch) => {
  return {
    add() {
      dispatch(add());
    },
    dec() {
      dispatch(minus());
    },
    asyncAdd() {
      dispatch(asyncAdd());
    }
  }
}

当我们调用this.props.add时,实际上是在调用dispatch(add())

使用 connect 方法

使用connect方法将组件与 Redux 结合:

import { add, minus, asyncAdd } from "@store/counter/action";

// 首先定义组件
class My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View>
      <Button onClick={this.props.add}>点击 + 1</Button>
      <View>计数:{this.props.count}</View>
    </View>;
  }
}

// 定义 mapStateToProps
const mapStateToProps = ({ count }) => ({
  count
});

// 定义 mapDispatchToProps
const mapDispatchToProps = dispatch => {
  return {
    add() {
      dispatch(add());
    }
  };
};

// 使用 connect 方法,export 包装后的新组件
export connect(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MyComponent);

这种分散的写法不利于我们查看组件从 Redux 中引入了多少props。我们可以使用 ES6 的装饰器语法进一步改造它:

import { add, minus, asyncAdd } from "@store/counter/action";

@connect(
  ({ counter }) => ({
    counter
  }),
  dispatch => ({
    add() {
      dispatch(add());
    }
  })
)
class My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View>
      <Button onClick={this.props.add}>点击 + 1</Button>
      <View>计数:{this.props.count}</View>
    </View>;
  }
}

export default MyComponent;

我们甚至可以使用对象形式来传递mapDispatchToProps,获得更简化的写法:

@connect(
  ({ counter }) => ({
    counter
  }),
  {
    // 调用 this.props.dispatchAdd() 相当于
    // 调用 dispatch(add())
    dispatchAdd: add,
    dispatchMinus: minus,
    // ...
  }
)

这就是 Taro 组件与 Redux 结合的最终形式。

异步 Action

异步 Action 返回的是一个参数为dispatch的函数,这个函数本身也可以被dispatch。我们只需要在 Redux 中引入redux-thunk中间件,就可以使用异步 Action。关于异步 Action 的原理,可以查看Redux 官方文档

Taro Redux 模板提供了一个异步 Action 的简单示例:

/* /store/counter/action.js */
export function asyncAdd() {
  return dispatch => {
    setTimeout(() => {
      dispatch(add());
    }, 2000);
  };
}

// 组件中
@connect(
  ({ counter }) => ({
    counter
  }),
  dispatch => ({
    asyncAdd() {
      dispatch(asyncAdd());
    }
  })
)
class My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
    return <Button onClick={this.props.asyncAdd}>点击 + 1</Button>
  }
}

可以看到,异步 Action 和常规 Action 在使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API 封装

Taro 已经封装了网络请求,支持 Promise 化使用。本项目对Taro.request()进一步封装,以便统一管理接口、根据不同环境选择不同域名、设置请求拦截器、响应拦截器等。完整代码见 /src/service 文件夹。

域名切换

生产环境使用线上接口,开发环境使用本地接口。新建/service/config.js文件:

export default BASE_URL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http://localhost:3000" // 开发环境,需要开启mock server(执行:gulp mock)
    : "TODO"; // 生产环境,线上服务器

封装请求

代码见 /src/service/api.js,代码非常简单。访问后台所需要的认证信息(token)可以添加在option.header中。

添加拦截器

Taro 支持添加拦截器,可以使用拦截器在请求发出前后做一些额外操作。

为什么要用拦截器呢?设想一下网络请求的场景。我们的目的是发出一个网络请求并接收响应,但是在发出请求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检查数据、添加用户的权限信息;如果项目大一些,我们可能还需要在发出请求之前先上报统计数据。这一系列流程之后才能真正执行我们的目标操作:网络请求。而获取到服务器响应后,我们还需要根据状态码执行不同的操作:401/403 跳转到登录页面,404 跳转到空白页面,500 展示错误信息...

可以看到,如果将这些流程的代码都写到一起,那么代码将又长又乱,十分复杂。

我们可以使用拦截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拦截器就是中间件,可以帮助我们优雅地分离业务逻辑。我们将每一个业务逻辑写成一个拦截器,在每个拦截器中,只需要关注当前阶段的代码实现。

中间件的处理流程又称为洋葱模型,其执行过程是:先从最外层中间件从外到内依次执行到核心程序,再从核心程序从内到外依次执行到最外层中间件,每一个中间件的执行参数均是前一个中间件的返回值。如下图所示: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中间件/拦截器示例代码:

/**
 * @param {object} req request对象
 * @param {function} next 调用下一个中间件的函数
 */
function interceptor(req, next) {
  // 在下一个中间件执行之前做一些操作...
  // 比如添加一个参数
  req.token = 'token'

  // 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 保存其返回值
  var res = next(req)

  // 在下一个中间件返回结果之后做一些操作...
  // 比如判断服务器返回的状态码
  if(res.status == 401){
    // ...
  }
  return res
}

Taro.request的拦截器函数与上例略有不同,将拦截器的调用方法改为了异步的形式:

/**
 * @param {object} chain.requestParmas request对象
 * @param {function} chain.proceed  调用下一个中间件的函数
 */
function interceptor(chain) {
  // 在下一个中间件执行之前做一些操作...
  // 比如添加一个参数
  var requestParmas = chain.requestParmas;
  requestParmas.token = "token";

  // 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return chain.proceed(requestParmas).then(res => {
    // 在下一层行动返回结果之后做一些操作...
    // 比如判断服务器返回的状态码
    if (res.status == 401) {
      // ...
    }
    return res;
  });
}

采用拦截器有利于代码解耦,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本项目将拦截器定义在一个单独的文件中,以数组形式统一导出。使用 Taro 内置拦截器Taro.interceptors.logInterceptor打印请求的相关信息。代码见 /src/service/interceptors.js

async 和 await

最后,当我们发起网络请求时,可以使用 ES6 的async/await语法代替 Promise 对象,能大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关于 async 和 await 的原理,可以查看理解 JavaScript 的 async/await

一个简单示例:

// API.get() 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
// Promise 方法调用
function getBook(id) {
  API.get(`/books/${id}`).then(res => {
    this.setState({book: res});
  }).catch(e => {
    console.error(e);
  })
}

// async/await 语法调用
async function getBook(id) {
  try {
    const book = API.get(`/books/${id}`);
    this.setState({book: res});
  } catch(e) {
    console.error(e)
  }
}

搭建本地 mock 服务

常见的 mock 平台有 EasyMock、rap2 等,不过这些网站有时候响应较慢,调试起来也不太方便,因此在本地搭建一个 mock 服务器是更好的选择。

搭建本地 mock 服务器有几种思路,如本地安装 EasyMock,或者 php 简单写几行返回数据的代码,但是这些都需要安装额外的运行环境,工作量较大。这里我选择了 simplest-mock-server,一个开箱即用的 RESTful API mock 服务,详细使用教程见文档

启动 mock 服务的方法如下:

# 在本项目根目录下执行
cd simplest-mock-server

# 安装依赖
npm install

# 启动 mock 服务
gulp mock

关闭gulp mock终端进程,模拟网络中断场景;修改 /simplest-mock-server/server.js 中的延迟时长,模拟 timeout 场景。

接口配置位于 /simplest-mock-server/example,改动此文件夹下的任何内容,均会实时刷新 mock 服务器。

之后就享受愉快的开发过程吧!

搭建云托管 mock 服务

本项目的线上版本使用微信云托管提供 mock 接口。需要升级 taro 到 v3.0,代码改动较大,因此单独放在 cloud 分支。微信云托管的搭建教程请查看 weapp-library

其他补充

Taro JSX

不能在render()以外的函数中返回 JSX,也就是说下面这种写法是不允许的:

renderA() {
  return <View>A</View>
}

renderB() {
  return <View>B</View>
}

render () {
  return (
    <View>
      {someCondition1 && this.renderA()}
      {someCondition2 && this.renderB()}
    </View>
  )
}

Taro 生命周期

Taro 编译到小程序端后,每个组件的constructor首先会被调用一次(即使没有实例化),见Taro 文档

constructor中初始化state,在componentDidMount中发起网络请求,componentWillMount不知道有什么用。更多有关生命周期的知识,请查看 Taro 文档 React 组件生命周期

运行配置相关

允许在 sass 中通过别名引入其他 sass 文件

在 sass 中通过别名(@ 或 ~)引用其他 sass 文件,有两个解决方法

  1. 在 js 中用import '~taro-ui/dist/style/index.scss'引入
  2. 增加 sass 的 importer 配置,可参考 https://github.com/js-newbee/taro-yanxuan/blob/master/config/index.js

本项目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引入 iconfont 图标

参考 Taro UI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