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服务能够忍受在不使用Cache情况下的性能以及负载,那么就不要使用Cache,因为Cache瞬息变化的特性使得很难去Debug,就使的问题变得更加神秘。
- 缓存的更新机制由Reader发起,Writer只做写DB和remove缓存的操作
在此机制下,若出现并发读,则会引发惊群效应(大量读操作更新cache的情况),所以文中提到了使用 租约 的方式进行处理
即每次读请求需要分成这几个步骤:
- 先判断某个key在Cache中是否存在value
- 不存在则通过
atomic_add
(即Redis
的setnx
)设置当前key为A租约,然后读库,通过cas的方式更新cache 如果存在cache,并且当前cache是租约(说明有其他Reader了),则等一会再重新拿 如果存在cache,并且当前cache不是租约,则认为是正常的值,返回
- 上面的的机制在大量并发读夹杂着写尖峰的场景下也可能出现Reader之间出现排队读的情况(因为一个Reader读到另外一个Reader的租约之后,需要等一会再拉cache) 所以文中又提出了一种方式: 即当一个成功设置租约的reader触发的cas cache失败了,也依旧返回旧的值 并且读到此上面reader的租约的其他reader也都返回相同的值 这样能够解决写后读的原因? 因为:如果一个reader读到了另外一个reader的租约,则这个reader一定是在writer remove cache之前触达的(如果之后到达的,就自己设置租约了), 也就是在writer Ack之前,这样就不会出现写后读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了;
这个思路很巧妙,就是不太好理解。
populated upon read
(读时更新) 相对于 write-through
(写时更新) 的优势在于:
如果要写时更新,则需要进行自实现的一致性锁(保证缓存和db的一致性)。
1.会增大事务时间,由此增加写并发冲突
2.自实现的一致性锁 相比于 Deletion of elements from cache on DB updates
的风险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