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筆記法,雖然是盧曼發明的。但盧曼本身並不是這套筆記法的推廣教學者。因為在只有紙筆科技的當時,盧曼這種行為實在太神奇古怪了。
大家雖然敬佩他的卡片整理狂熱度以及產出結果,但實在沒人想真的去模仿學習。
這套筆記法,還是他去世後,另外一個學者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去蒐羅盧曼做學問的方法,最後集結成另外一本書 《How to take smart note》,這套方法才重見於世上。
但,讀者看到這裡可能又會有個疑問?既然卡片筆記法這麼牛,也一堆人在談,為何還是很少看到有人在使用。
我也曾經觀察到這個問題,後來觀察大量入門卡片筆記法的人從入門到放棄的過程,才挖掘出真正原因。
原因在於許多人對於卡片筆記法的入門方式,都是直接在網上 Google。而網上卡片教學法的第一個法門,就是教你將筆記原子化:「一則記事只記錄一件事情」
這一句話讓所有人掉進了大坑。很多人開始做卡片筆記,就是從「名詞」開始寫起。寫了一堆名詞卡一陣子後,學習者發現自己寫了超多卡片,筆記功力與學習功力一點起色都沒有,卡片之間也沒有串連的可能,持續做這件事情下去,自己還或像個傻帽,於是就放棄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上一章「總結與歸納」時,反覆強調為什麼不可以「先歸納再總結」(先寫名詞定義,再寫個名詞目錄收集),而是要先**「總結再歸納」(先寫粗流程、概念,後續再挖掘關鍵字意義)**的原因。
這個筆記上流程的順序不同,造成的學習效果與筆記效果簡直是天差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