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Wi-SYNScanner
2021-2022 学年冬季学期《计算机安全与保密技术》项目 TCP 半连接端口扫描程序
本项目依赖于 gopacket,并且需要安装 libpcap。
- Linux,使用对应版本的包管理器安装
libpcap
,如apt-get install libpcap-dev
- OSX,
brew install libpcap
- Windows,请安装 WinPcap
go get -u github.com/Trouvaille0198/scanit
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go build
执行
./scanit [options] [target]
Linux 操作系统可能需要以管理员权限执行(sudo)来获取本机主机的网络接口
-i [ip address]
或 --ipaddr [ip address]
扫描指定 ip 地址中的所有端口
ip address
允许以 ipv4 和 ipv6 格式输入
./scanit -i 192.168.0.1
-d [domain name]
或 --domain [domain name]
扫描指定域名下的所有端口
./scanit -d baidu.com
若同时输入
-i
和-d
选项,程序将默认优先识别-d
,如果域名不合法才会尝试-i
-p [port range]
或 --port [port range]
扫描指定范围内的端口,默认为 1 - 65535
[port range]
的语法格式为 int-int
,如 114-514
./scanit -d github.com -p 123-6547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
一些与网络接口处理相关的工具函数
-
端口扫描器 Scanner 的结构及其方法定义
-
命令行语法构建程序
在进行端口扫描事前,系统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网络接口设备来承担收发数据包的工作,core/utils 中的函数功能实现了这一过程的全自动化操作,即:
获取出站 ip 地址 -> 在一众网络接口中选取与出站 ip 匹配的接口设备 -> 获取其 mac 地址
getOutboundIP()
调用 net
标准库中的通讯模块,向特定 ip 地址发送 udp 包来自动化地获取本地主机的出站 ip
chooseDevice()
负责遍历本地主机的所有网络接口设备,并且找出匹配出站ip的设备接口名
getLocalMAC()
则找出该设备的 mac 地址
为什么要获取 mac 地址和出站 ip 地址?
tcp 包的构建不仅需要 tcp 协议的支持,也依赖于底层的 ip 协议层和以太网(Ethernet)协议层,而 ip 地址和 mac 地址在这两层中分别都起到了定位作用,必不可少。
同理,我们也需要知晓目标主机的 ip 地址和 mac 地址,才能构建对应的协议包头
GetDstMAC()
发送了一个 ARP 请求包,期望获取目标主机的 mac 地址以构建以太网协议层的数据包头。
函数循环发送 5 次 ARP 请求包,并且创建一个 goroutine(go 协程)专门等待响应;一旦监听到返回的数据包即返回其中的 mac 地址。
Scanner
的结构体定义如下:
// Scanner 端口扫描器 维护一个ip地址的端口扫描工作
type Scanner struct {
mac net.HardwareAddr // 本地主机mac地址
deviceName string // 本地发送设备名
handle *pcap.Handle // 本地设备句柄
srcIP, dstIP, gatewayIP net.IP // 出站ip 目标ip 网关ip
// opts 和 buf 被用于 send 方法
opts gopacket.SerializeOptions // 配置项
buf gopacket.SerializeBuffer // 待发送的序列缓冲
openPort []string // 开放的端口
}
在初始化 Scanner 时,一个对应网络接口设备的句柄(handle)将会生成,数据包的收发工作都由它完成;
// 创建句柄 实现tcp包的发送和接收
handle, err := pcap.OpenLive(deviceName, 65536, true, pcap.BlockForever)
接下来介绍 Scanner 核心逻辑的实现
send()
封装了 gopacket 库中的方法,将字节数组写进序列化缓冲中发送
sendSYNPackets()
以 goroutine 的方式被扫描程序调用;它对目标地址从 1 到 25565 循环使用 send()
方法发送 SYN 数据包,试图对相应的端口建立 TCP 连接;在循环结束后,向一个 channel(管道)内冲进一个标记以提示主程序发送完毕
// 循环发送SYN包
for portNum := 1; portNum <= 65535; portNum++ {
s.send(ethLayer, ip4Layer, tcpLayer)
}
对发向不同的端口的 TCP 数据包来说,它们之间的唯一不同就是 TCP 包头中的 DstPort
。所以我们使用一个统一的 getLayers()
函数来构建包头信息的相同部分(包括 IP 协议层与以太网协议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动构建 TCP 数据包的过程中,TCP 包头中的校验和被包裹住(wrap)它的 IP 协议层所决定。gopacket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解决方案 SetNetworkLayerForChecksum()
来实现自动计算校验和的目的:
// 使用ipv4协议包裹tcp层 以方便计算校验和
err := tcpLayer.SetNetworkLayerForChecksum(&ip4Layer)
发送与监听如果设计成线性运行,将会相当耗时。得益于 Golang 中的 goroutine 语法,我们可以方便地做到发送和监听功能并发执行:
quit := make(chan int)
// 发送syn包
go s.sendSYNPackets(quit)
// 阻塞以读取响应包
s.handleResponse(quit)
go
关键字开启了一个 goroutine,保证发送逻辑在一个全新的协程中运行,与主进程互不干扰;所以在sendSYNPackets()
仍未完成时,handleResponse()
即可以开始监听收到的响应包
handleResponse()
接受一个 channal 信号 quit
,quit
管道将在 sendSYNPackets()
结束后被写入标志,提醒监听结束,程序退出。也就是说,监听会在发送完 65536 个 SYN 包外加一段人为添加的时间间隔之后结束:
// ...此逻辑在sendSYNPackets()中
log.Print("all ports are sent")
time.Sleep(time.Second) // 等一秒钟 保证接收端不遗漏有效响应
quit <- 1
gopacket 提供了监听响应包的相关函数,该函数返回一个 channel,一旦有新的数据包被此网络接口接收,它会作为Packet
类型被送入 channel 中,并被 handleResponse()
方法捕捉到进行分析处理。
// handleResponse 处理响应包
func (s *Scanner) handleResponse(quit <-chan int) {
packetSource := gopacket.NewPacketSource(s.handle, s.handle.LinkType())
packetChan := packetSource.Packets() // 监听
for {
select {
case <-quit:
log.Printf("seems like we find all open port of %v", s.dstIP)
return
case packet := <-packetChan:
s.judgePortStatus(packet)
}
}
}
select case
为 Golang 的语法糖,它阻塞程序,直到任意一个 case 上的 channel 有新数据读出
监听时,任何流经此接口设备的数据包(甚至是发送至目标端口上的 SYN 包)都会被捕捉到,所以,过滤数据包、从中筛选出对象端口的响应数据是必要的过程。
过滤算法要求尽可能更早地将无用数据淘汰,因此,判断条件应该按淘汰命中率降序排列:
// judgePortStatus 拆解响应包 分析端口状态 并在s中添加活跃端口
func (s *Scanner) judgePortStatus(packet gopacket.Packet) {
if networkLayer := packet.NetworkLayer(); networkLayer == nil {
// 检查是否有网络层
// log.Printf("packet has no network layer")
} else if ipl := packet.Layer(layers.LayerTypeIPv4); ipl == nil {
// 检查是否有ip层
// log.Printf("packet has no IPv4 layer")
} else if tcpl := packet.Layer(layers.LayerTypeTCP); tcpl == nil {
// 检查是否有TCP层
// log.Printf("packet has no TCP layer")
} else if recvIPLayer, _ := ipl.(*layers.IPv4); !net.IP.Equal(recvIPLayer.SrcIP, s.dstIP) || !net.IP.Equal(recvIPLayer.DstIP, s.srcIP) {
// 检查目标ip和源ip是否匹配
// log.Printf("packet does not match our src IP / dst IP")
} else if recvTCPLayer, ok := tcpl.(*layers.TCP); !ok {
// 基本不会发生
// log.Printf("tcp layer is not tcp layer")
} else if recvTCPLayer.DstPort != SRC_PORT {
// log.Printf("dst port %v does not match", recvTCPLayer.DstPort)
} else if recvTCPLayer.RST {
// log.Printf("port %v closed", recvTCPLayer.SrcPort)
} else if recvTCPLayer.SYN && recvTCPLayer.ACK {
log.Printf("port %v open", recvTCPLayer.SrcPort)
s.openPort = append(s.openPort, recvTCPLayer.SrcPort.String())
} else {
log.Printf("ignoring useless packet")
}
}
“检查目标 ip 和源 ip 是否匹配”的判断可以过滤掉绝大多数的无用信息。
对于目标端口的响应,主要有三种类型:
- 若目标端口返回 SYN + ACK 的数据包,则代表此端口处于开放状态
- 若目标端口返回 RST 数据包,则代表此端口处于关闭状态
- 若目标端口没有回应,则发出去的 SYN 包可能被包过滤机制过滤,也可以认为此端口处于关闭状态
在目标返回一个 SYN + ACK 类型的数据包之后,我们已经达到了探测的目的,可以省略发送 RST 复位信息以断开连接这一步。